与山蚂蟥的“互动”

发布日期: 2016-10-17

 

  10月13日,在蜿蜒的省道302公路上,左边是陡峭的山壁,右边山崖下是不息的湔江水,一辆黄色皮卡车随着东边的日出一起驶向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光明乡。车上乘坐的是国网四川检修公司绵阳运维分部输电运检四班的3名巡视人员,他们正按计划前往500千伏茂谭一二线24号—25号区域开展红外测温工作。

  凌晨6时,天色微亮,空气中还凝结着深秋的寒气。班组员工李岗穿戴好工作服,在出发前再次检查了红外成像仪和其他工器具,确认无误后和班组另外两名老师傅一同乘车前往茂县。工作负责人简单交代了今天的工作计划后,大家寒暄了几句,对中国足球队吐槽一番后,车内归于沉寂。

  本次工作单边路途约130公里,因北川至茂县地区的道路屡遭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损毁,虽然经过多次修复,但路况依然不佳。特别是进入茂县范围后,道路特别颠簸,已经熟悉路况特点的3名巡视人员抓住时机开始养精蓄锐。

  8时30分,车辆抵达茂谭线25+2号塔位,3位工作人员按照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完成了对导线、金具、绝缘子的红外测温工作,并做好相应记录,随后前往下一基塔位。不到两个小时,他们已顺利完成了4基杆塔的红外测温工作,如果不是在随后的一线25号塔突发的小插曲,原本今天只是他们常年的日常巡视工作中很普通的一天。

  在完成一线25号塔的红外测温后,正在进行数据记录的李岗突然觉得小腿有些痒,待用手一摸,他一脸“中奖”表情地说:“我被蚂蟥咬了!”看他毫不紧张的样子,应该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了。

  同行的两位老师傅立刻走过来,一人接过他手里的设备,一人掏出了打火机。“蚂蟥头尾两端都有吸盘,不能硬拔。不过山蚂蟥怕盐、怕热,在没准备的时候用些土办法一样可以治它。”经验丰富的王师傅一边说着一边挽起李岗的裤腿查看,果然在他的小腿肚上发现一条已明显吸饱了血的蚂蟥。王师傅用点燃的烟头靠近蚂蟥,只见蚂蟥身子立刻卷曲起来,自然的从小腿肚上掉落了下来。

  工作负责人冯师傅用力的挤压伤口排出污血,随后取来车上的急救药箱对伤口进行了简单消毒和包扎处理。李岗脱下鞋袜仔细检查后,愤愤不平地对那只吃饱喝足的“吸血鬼”处以了极刑。

  “一般在山蚂蟥较多的山区开展工作时,大家都会利用防水护腿和加长加厚的袜子扎好脚踝处进行物理防护,还要涂抹藿香正气水或风油精等进行气味驱虫,不过今天没有准备,这是第一次在这个区域遇到蚂蟥。”李岗一边说着,一边用袜子扎好裤脚,并在鞋、裤脚、袖口、领口等裸露处洒上了风油精。

  前往一线24号塔位的路上,大家格外小心,特别是路过枝叶繁茂的地段更是先观察再通过,并不时对腿、脚、手、颈等部位进行检查。“山蚂蟥最喜欢攀附在路旁的枝叶上,它们对热源特别敏感,一旦发现有生物就会抬起头准备着,一等靠近就会掉落或吸附上去,然后爬到合适的位置饱餐一顿。”王师傅一边说着一边用砍刀开路,果然又发现了不少“吸血鬼”的身影,立刻提醒大家快速通过,偶尔几只落在身上也被用手指迅速弹开。由于大家提高了警惕,随后的工作中再没有 “无偿献血”。

  “以前茂谭线75号—76号区域是出名的蚂蟥山。近年来随着植被增加,其他几个区段也出现了蚂蟥的踪迹,尤其雨季的时候最为凶猛,防不住躲不掉,难免要流汗还流血。”冯师傅说罢也登上了车。返程的路上,难缠的蚂蟥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纷纷诉说着屡屡和它“亲密”接触的经过。

  车窗外,左边是不息的湔江水,右边是陡峭的山壁,李岗检查了一下腿上的伤口,调整了一下姿势,歪斜着进入了梦乡,只剩下黄色皮卡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飞驰。

  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红外测温仪、无人机、在线监测装置等高科技装备不断应用到输电运维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但这些可爱、黝黑的汉子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无论高山荆棘、烈日酷暑,无论风雪严寒、毒虫野兽,他们总是无畏前行、挥洒汗水,用自己坚实的臂膀去守护,守护着输电线路横跨东西、飞架南北,点亮万家灯火。(杨盛)

  信息来源:国网四川检修公司

 

相关链接